世界即時看!歐盟碳價突破100歐元/噸,對中國出口企業(yè)有何影響?
撰文 | Shushu;編輯 | 郭郭
這是《環(huán)球零碳》的第538篇原創(chuàng)
你知道現在碳值多少錢嗎?
(資料圖片僅供參考)
昨日,歐盟碳價突破100歐元/噸,換算成人民幣約720元/噸。從過去三年來看,在歐盟的工廠或發(fā)電廠每排放一噸二氧化碳的碳排放許可成本上漲了5倍。
長期以來,100歐元(106美元)的碳價一直被視為可能促使人們轉向新技術的重要基準。
高于100歐元的碳價,工廠就越來越買不起了,會開始考慮放棄化石燃料,從而投資一些初始成本高的清潔技術。
在這種情況下,碳捕獲和儲存(CCS)以及可再生氫生產等技術變得更具吸引力,大大刺激了對綠色技術的投資。這對能源轉型來說絕對是個好消息。
《金融時報》舉了一個例子來簡單說明這個關系。
一家玻璃制造商制造玻璃需使用天然氣,天然氣價格為50歐元/兆瓦時,因天然氣不完全是清潔能源,所以還得再去碳市場購買配額,假設購買的二氧化碳碳排放許可成本為20歐元/兆瓦時。這種情況下,這家玻璃制造商寧可去購買清潔技術——生物甲烷,因為這個成本只要65歐元/兆瓦時。
另外,現在碳捕集技術捕獲碳的成本為90-120歐元/噸,與現在100歐元/噸的碳價不相上下,這種情況下,這項技術也將變得更有商業(yè)價值。
歐盟碳市場與國內碳市場不同。歐盟碳市場采用的是配額拍賣機制,即配額有償機制,所有企業(yè)所需的配額都需要拍賣所得。
無論你是能源行業(yè)還是制造業(yè),只要是被納入碳市場的行業(yè),碳排放高出政府設定的排放額度,就得去碳市場買碳配額。
碳配額本身,是歐盟碳排放交易體系的核心“貨幣”,制造污染的企業(yè)需要為每噸二氧化碳購買一個配額。
在歐盟的設想中,隨著企業(yè)為制造污染支付的成本越高,他們投資減碳的動力也越足。這次碳價上漲,是什么原因?對中國企業(yè)有什么影響?
01 歐盟碳價上漲的原因究竟是什么?
2022年,歐盟碳市場(EU ETS)平均碳價為81歐元/噸,但從2023年以來,歐盟碳價一直穩(wěn)中有升,尤其是在2月份以后,連連上漲,沖破100歐元大關。
歐盟碳配額價格為什么如此強勁?
在路孚特分析師秦炎看來,表面上碳價上漲是因為履約期效應而產生。歐盟碳市場將每年4月底設置為上一年度排放的履約期限,部分企業(yè)會在2-3月采購配額,尤其是工業(yè)企業(yè)。履約需求始終是一季度碳價的支撐因素。
但實際從深層來看,可以從這幾方面解釋:
1/ 歐洲天然氣價格下跌和經濟復蘇
據彭博社引用阿姆斯特丹天然氣中心數據顯示,由于對能源危機擔憂減少,2月16日天然氣期貨價格下跌至49.50歐元/兆瓦時,為2021年9月至今17個月的最低水平。該價格雖然仍是往年價格的兩倍左右,但較今年初下降約35%,比去年8月峰值下降了80%以上。
天然氣價格下降部分消除了對通脹和歐洲經濟的擔憂,大多數人認為歐洲經濟正在復蘇。
這意味著,此前受到高漲用能成本沖擊而關停的能源密集型工業(yè),將陸續(xù)恢復生產。工業(yè)活動的復蘇,也就意味著其碳排放的反彈,對配額需求會增加,支撐碳價。
2/ 天氣變化使高排放企業(yè)提前采購碳配額
天氣預報預計歐洲未來幾周氣溫會降低,同時風速也會降低。
氣溫低說明未來可能會有更多的發(fā)電廠開工,為整個歐洲提供熱量和能源;風速低表示未來風電場能提供給發(fā)電廠的綠電也將減少。
這意味著高排放的發(fā)電廠將不得不提前購買足夠的碳排放許可證來彌補其排放量。
3/ 歐盟碳市場改革方案的落地
除了短期因素以外,最根本且主要的因素,是歐盟碳市場改革方案的導致碳價上漲。
去年年末,歐盟立法機關敲定Fit for 55氣候一攬子計劃中的碳市場改革和碳關稅方案,包括將碳市場覆蓋行業(yè)的總減排目標提高62%,削減配額數量,擴容覆蓋行業(yè)等。
據易碳家分析,配額總量將繼續(xù)下降,且幅度更大,意味著配額供需繼續(xù)收緊。工業(yè)企業(yè)因為免費配額的削減,對盈余配額更加惜售或者提高對配額的采購。
而航運業(yè)等即將被納入碳市場的新企業(yè),也躍躍欲試開始關注歐盟碳市場,有的也開始預先采購配額進行長期碳風險管理。
02 歐盟碳價上漲對中國企業(yè)會產生哪些影響?
相比中國碳市場基本維持在56元/噸左右的碳價,兩者足足相差將近13倍。
很多人會覺得,每個碳市場不一樣,歐盟碳價跟中國有什么關系?
這需要從歐盟碳邊界調整機制(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, CBAM,也稱“碳關稅”)說起。
CBAM是歐盟“Fit for 55”應對氣候變化一攬子計劃中的一部分,主要是為了應對氣候變化和防止碳泄露。
CBAM是對進口到歐盟的商品中隱含的碳排放征收額外關稅。換句話說,CBAM通過調節(jié)商品所含碳排放量在歐盟邊界內外的定價差異,實現“碳平價”。
CBAM最初將主要適用于水泥、鋼鐵、鋁、化肥、電力和氫氣等行業(yè),因為這些商品的生產屬于碳密集型,且碳泄漏風險最大。隨著適用范圍的擴大,CBAM最終(在全面逐步實施時)將捕獲ETS覆蓋行業(yè)50%以上的排放。歐盟CBAM具體生效日期為今年2023年10月1日。
根據規(guī)定,只要是在CBAM覆蓋范圍內的產品,如果生產地碳定價(可能是碳稅、碳費、或被認可的碳交易制度的碳價)低于歐盟碳排放交易體系中碳價的產品,一旦進口到歐盟關稅區(qū),就要購買CBAM憑證,補足其間的差額,因此CBAM也被稱為是“碳關稅”。
所以,CBAM的價格與歐盟碳價是掛鉤的,如果生產地碳價不變,歐盟碳價遠遠高出生產地價格且越來越高,意味著CBAM憑證價格也越高。
以現在歐盟碳價和中國碳價的相差值來看,如果歐盟碳市場價格一直維持在高位水平,這將大大影響中國出口歐洲的企業(yè),增加碳關稅成本。
雖然初期被歐盟CBAM所覆蓋的范圍中,較少有中國對歐出口貿易強度較高的產業(yè),但從長遠來看,如果未來歐盟將CBAM覆蓋范圍延伸至鋼鐵和鋁行業(yè)的下游,對我國出口將造成沉重打擊。
機械及運輸設備處在鋼鐵及鋁行業(yè)下游,包含了大量鋼鐵及鋁產品的間接出口,雖然我國鋼鐵、鋁及其制品對歐盟的直接出口規(guī)模僅占我國對歐盟總體出口規(guī)模的不到2%,但我國對歐盟出口的機械及運輸設備占比較大,2021年該比重可達55%。
如果歐盟CBAM延伸至下游產品,對我國出口的影響將發(fā)生根本性變化。據專家測算,當CBAM價格為50.8美元/噸CO?e時,中國機械設備業(yè)對歐盟出口將損失149.8億美元。
海華永泰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吳必軒表示,CBAM“向中國和其它國家傳遞了一條明確的信息,一個新的因素將影響世界貿易和國家競爭力,這就是碳”。
03 對比歐盟碳市場,中國碳市場應該怎么做?
對比歐盟碳市場,中國碳市場在規(guī)模、效益、數量、覆蓋范圍和交易法規(guī)政策上依然存在較大差距。
中國的全國碳市場于2021年啟動交易,目前僅覆蓋發(fā)電行業(yè)的2162家企業(yè),每年產生大約45億噸二氧化碳排放。相比之下,2021年歐盟碳市場覆蓋行業(yè)多,但二氧化碳排放限額只有16億噸,并以此遞減。
由此可見,中國碳市場的碳配額分配相對寬松,從而也會降低企業(yè)購買碳配額的需求。
創(chuàng)新綠色發(fā)展中心(iGDP)陳美安表示:“現階段,中國碳市場的碳價和歐盟碳市場的碳價差距還是很大的。因為碳價原因,碳的成本也并沒有真正體現出來的話,在這種情況下,和歐盟的碳市場去比的話,(中國)企業(yè)減排力度可能也沒有被真正地體現出來。”
彭博的一份報告顯示,2022年中國電力公司排放一噸二氧化碳的平均成本不到9美元,而歐盟為85美元。
因此,為降低中國外貿潛在的風險,中國需要建設一個能夠實現價格發(fā)現,并彰顯中國減碳貢獻的碳市場,積極推動國內碳市場項目與歐盟CBAM項目互認,提升中國碳價的國際認可度。
但以目前來看,實現并完善中國碳市場,還有一段漫長的路要走,中國人民大學環(huán)境學院院長龐軍表示,中國碳市場需要進一步完善碳市場的法制基礎建設,推進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條例等更高層級法律法規(guī)出臺,同時擴大碳市場覆蓋的行業(yè)范圍,擴大至歐盟CBAM所覆蓋的行業(yè)。
海通國際孫明春表示,中國碳市場也需要完善碳配額分配機制,一方面加大對企業(yè)降低碳排放強度的要求,另一方面盡快從按碳排放強度計算并發(fā)放配額過渡到嚴格控制碳排放配額總量的分配機制,盡快從免費發(fā)放配額過渡到免費發(fā)放與有償拍賣相結合的碳配額分配機制。
(參考文獻詳見公眾號閱讀原文)
關于我們:
關鍵詞: 二氧化碳 工業(yè)企業(yè)
相關閱讀
-
世界即時看!歐盟碳價突破100歐元/噸,...
撰文|Shushu;編輯|郭郭這是《環(huán)球零碳》的第538篇原創(chuàng)你知道現在... -
使出“殺手锏”,寧德時代也有危機感-全...
文/周雄飛動力電池行業(yè),再燃戰(zhàn)火。近日,據36氪、第一財經等媒體... -
巨頭不再給元宇宙續(xù)費,VR行業(yè)寒冬再臨...
作者|柯樂編輯|周燁一開年,ChatGPT成為科技圈中的熱詞,曾經火遍... -
當前速讀:固廢行業(yè)溫室氣體排放量化計...
來源:《CE碳科技》微信公眾號作者:中城環(huán)境徐一雯近期“碳”索系... -
天天播報:甘李藥業(yè)的滲透率之戰(zhàn)
耐力、效率、精準度大比拼!作者:夏逢編輯:李思風品:彥規(guī)來源:... -
天天實時:中國汽車問題品牌之極氪:安...
文|劉海編者按2022年已落下了帷幕,中國汽車產業(yè)也走完了跌宕起伏...